严河
这些天看完了Weeds,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中国种植大麻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为什么吸食大麻从来没有进入主流社会?
请出谷歌大神,寻找历史的真相。
五谷便是指麻、黍、稷、麦、菽。种植范围几乎遍布全中国。但是大麻主要取其纤维织布或是食用、榨油和药用。
一,是不是中国人没有发现大麻的致幻作用?
不是。
1.《神农本草经》:“多食令人见鬼而狂走”
2.《名医别录》云麻子无毒,麻蕡有毒,更为铁证。
3.《本草纲目》:谨按《吴普本草》云,麻勃一名麻花,味辛无毒;麻蓝一名麻蕡,一名青葛,味辛甘有毒。麻叶有毒,食之杀人,麻子中仁无毒,先藏地中者食之杀人。据此说,则麻勃是花,麻蕡是实,麻仁是实中仁也。
从这些中医文献中,可以看出,中医文献的确认识到了大麻对神经的作用,但将其归为毒性。
但是根据现代医学的标准,大麻其实毒性很低。衡量药物的毒性,一般用TI(Therapeutic Index)。
TD50便是一半服药者中毒的剂量, ED50便是一半服药者产生理想治疗效果的剂量。
说来TI这个指数,叫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真是名不副实,应该算是委婉美化的说法,本质是Toxicity Index,应该叫毒性指数。
制药公司一般都狸猫换太子,把TI定义为LD50/ED50,LD50就是一半服药者毒死的计量,这样子TI值就高些,看似更安全些,让患者心安。
TI值是1,相当于服用这种药,被毒死和有治疗效果的概率五五开。 这种级别的药物,一般不到无药可治,是没人吃的,毕竟有治疗效果和药到病除还有不少差距,被要毒死的高率都高于药到病除的概率。
TI值越小的药物毒性越强,被广泛用于治疗心脏病的地高辛(Digoxin),TI就是2-3。相当于只要吃了双倍剂量,就很有可能中毒而死。
中医所说的是药三分毒,如果不把三分作为虚数看,算是药三分是毒性,七分是疗效,换算出的TI值就是2-3的水平,就和地高辛差不多。
参考常见毒品的TI值,可见大麻毒性是相当低的,要达到OD吸毒过量致死的剂量,考虑到人体的代谢速度,理论上需要在14分钟吸掉700公斤的大麻。大麻还不会生理成瘾,所以几千年来在印度、中东一直作为休闲娱乐或是宗教仪式上体验灵魂出窍,搞封建迷信,麻醉品也是重要工具。
下图是现代常见毒品的TI值:
Ecstasy就是摇头丸;Roofies就是迷奸药;Special K就是氯胺酮(Ketamine),俗称K粉;Nitrous Oxide就是牙医用的麻醉剂笑气。
想来我当年考NAATI的时候,有一段情景对话就是关于摇头丸和其他毒品引发的社会问题。
中医文献的早早就把大麻列为有毒物质,虽然认识不大准确,但是一般中国人自然不会质疑权威,像其它国家的人那样无知者无畏,把大麻当休闲毒品。现在美国吸食大麻的人数就有一千多万,大麻是最受平民百姓喜爱的休闲毒品。
所以除了道家炼丹休闲的人,为了体验飘飘欲仙的感觉会用大麻炼丹之外,大麻一般是作为中医的一味草药,根据《本草纲目》, 麻勃(大麻的花):记忆力衰退。用初秋收取的麻勃一升、有参二两,共研为末,蒸透。每睡醒时服一小撮。
大麻可以缓解老年痴呆症的症状,西医是通过本世纪初的研究才得以发现的,而大麻合法化的呼声也都是基于这些研究。而韩国的初步研究也发现了人参对提高认知能力的作用。
而明朝时中国人就发现了这样的药方,可见中医曾是领先世界的。
由于中国最早的外科手术试华佗发明的麻沸散的配方早已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但是从名称推测,估计也有大麻成分。
老年痴呆症,也就是阿兹海默症发病率的逐年提高,可见医学水平的提高。本来童年可能就天花、小儿麻痹症病死的人,在现代医学的帮助下,都活到了得老年痴呆症的年龄。痴呆症现在仍然是不治之症,患者的认知、记忆能力会逐步衰退,最终死亡。
过去有研究说,常说外语能预防老年痴呆症。根据今年最新的研究报告,常说外语,并不能减缓痴呆症的发展。
但是,常说外语的人,阻断性认知(Prohibitive Cognitive)的能力比只说母语的人强,因为说外语的时候,大脑都要主动屏蔽母语的联系,这点可以从大脑反映时间上,说外语比说母语,每个概念大脑要多花千分之四秒的处理时间。
由于这种优势,所以在同样的脑损伤情况下,双语者的病情要轻。所以双语者痴呆症症状严重到需要就诊的平均年龄,比一般人群要长四岁,但是脑解剖的结果发现,双语者实际的脑损伤实际更严重。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常说外语的人,就像有超强纠错功能的DVD机,读烂碟的时候,不容易死机。
所以说,普及英语教育是很重要的,说一门外语,相当于晚四年痴呆,在痴呆症无药可治的情况下,等于多了四年有质量的生命,而且阻断性认知的能力是其它高级认知能力的基础。
二,既然知道了大麻的致幻效果,为什么古人没有选择大麻做休闲毒品?
除了医学文献的警告,我认为可能古人有更好的毒品选择。
屈原《楚辞》:“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开始服用矿石类的毒品。
魏晋时期流行的五石散,配温酒服用,也算是鸡尾酒毒品加春药。根据史书描述的效果来看,应该算是depressant,psychoactive substances加上aphrodisiac。
魏晋文学与魏晋风采,很大程度就是毒品文化。有钱有闲阶级在家里吸毒狂欢,醒过来再写些诗歌作为派对纪念,毒品引发了皮肤瘙痒燥热,所以只能穿宽松轻薄的衣服。
比比五石散,大麻的确药力不够猛,另外估计中国的大麻吸食口感也不好,毕竟农民选择种植的大麻是出纤维多的品种。
张骞出使西域时,将鸦片引入中国。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就有鸦片进口的记录,唐代阿拉伯鸦片被称为”阿芙蓉“。明朝把鸦片列为藩属“贡品”,据说明朝那位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就是在后宫吞云吐雾吸鸦片。吸食鸦片成瘾的人,一般都不会再吸食其它毒品,更不会看上大麻。
综上所述,古人不吸食大麻,我个人认为,是由于中医和道教炼丹术高度发展的结果。
但有一种理论认为,由于孔子儒学对礼的重视。所以士人相对于致幻类药物,更偏好麻醉类药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